南京市雙閘中心小學-坐落在南京河西地區(qū)的雙閘中心小學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純農村小學,學校占地面積三十多畝,現(xiàn)有二十八個教學班,一千多名學生、七十多名教職工。多年來,在市、區(qū)教育局領導及街道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學校管理思路目標明確,始終堅持科研興校,著力農村科技教育特色的構建。領導班子團結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教師群體甘于奉獻、治學嚴謹。他們與事業(yè)發(fā)展同心,與學校工作同步,鑄就了閘小教育的輝煌篇章。學校1992年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達標驗收,先后被評為首批"南京市示范學校"、"南京市模范學校"、"南京市課堂教學先進集體"、省、市"綠色學校"、"市優(yōu)秀少年農科院"、市、區(qū)"優(yōu)美校園"、市、區(qū)"教科研先進集體"、省、市"標兵紅旗大隊"、"市師德先進群體",2000年被評為"南京市實驗小學",通過省教育現(xiàn)代化先進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村小提升工程驗收,2002年又被評為江蘇省實驗小學,連續(xù)多年獲區(qū)教育成果獎、區(qū)文明單位。年年收獲,歲歲向榮,面對教育新形勢,閘小人又以積內功,上質量、揚名校,實現(xiàn)雙閘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為目標,與時俱進,手相牽、心相連,擁抱更加燦爛的明天。
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是首批省實驗小學、省模范小學。前身為“宜荊經(jīng)史學堂”,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宜興最早開辦的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宜荊公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并遷入孔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qū))。至1937年,學校先后改名“縣立第一小學”、“縣立文廟小學”??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學校一度停辦,1942年復校。新中國成立后,學校定名為“宜興師范附屬小學”。1956年改名為“城南小學”,1981年定名為宜興市實驗小學?! W校高舉“真教育”旗幟,以“博健”為校訓,堅持“讓每個孩子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讓每個孩子都能走向成功”的辦學宗旨,崇尚“天天看到你、處處感動你”的育人理念,弘揚“走自己的路、做智慧的人”的學校精神,遵循“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為本、發(fā)展為本”原則,實施“名師支撐、科研興校、質量取勝”策略,堅定不移地走內涵與外延互動發(fā)展之路,已形成了一個本部、四所分校、三所附屬幼兒園、四所教育共同體學校的超大規(guī)模教育集團。目前學校有155個班級,在校學生7454人,在職教職工438人?! v代先賢留下了“嚴格擇師”的垂訓,學校始終繼承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著力建設一支高品位、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并以此作為興校之本。目前,學校有全國名校長1名,省特級教師3名,無錫市名教師3名,無錫市學科帶頭人5名,宜興市學術技術帶頭人6名,宜興市學科帶頭人6名,無錫市、宜興市教學能手34名,無錫市、宜興市教學新秀45名。優(yōu)質的團隊為學??茖W和諧發(fā)展、持續(xù)高位走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創(chuàng)辦以來,在學制試點,教材、課程改革,普及水上教育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多項成果,多次受到省教育廳的表彰。學校的“小五年計劃”得到了團中央和教育部的支持和表揚,在中國少先隊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素質教育“薄膜效應”,影響深遠;“從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藝術教育的春天”,聲名遠播;“向教育科研要質量”、“花綻枝頭春意鬧”,形成品牌;“自主創(chuàng)造教育”、“讓教育走向智慧”,漸入佳境…… 學校以“基礎寬厚、思維靈活、特長明顯、身心健康、后勁充足”為培養(yǎng)目標,堅持“交規(guī)律,教方法;輕負擔,高質量”,積極實施“以研促教,以教興研”的“教科研一體化”策略,“藝術教育”課題獲全國教科研成果一等獎;“自主教育”課題獲全國基礎教育改革成果一等獎;“電教課題”高質量通過省級驗收…… 自2005年,學校全力探索大規(guī)模辦學集團管理的新模式,堅持“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長第三”的管理策略,充分發(fā)揮學校文化導向、激勵、規(guī)范等管理功能,真正讓管理激活潛能,讓管理追求卓越,讓管理走向智慧,取得了顯著成績:2008年,學校成功承辦了江蘇省教育學會“名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向江蘇教育界匯報了關于《文化發(fā)展學校》、《文化發(fā)展教師》、《文化發(fā)展學生》的專題探索;2009年,《現(xiàn)代教育報》、《江蘇教育研究》、《江蘇科技報》、江蘇省名校研究中心聯(lián)合舉辦了“馬曉洪校長管理智慧研討會”,馬校長作了《讓管理走向智慧》的專題報告,受到了與會500余名代表的廣泛贊譽?!冬F(xiàn)代教育報》、《校長》、《江蘇教育研究》、《南方周末報》等報刊分別作了題為《走向真教育》、《一個有想法有辦法的校長》及《隱藏在善卷洞中的長歌》等長篇專題報道,在省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期間,馬校長赴北京、山東、湖南、河北、河南、廣東等,及省內各地作了30余場專題講座,有效提升了學校對外知名度,展示了宜興教育形象?! ∥幕缢?,潤物無聲;文化無形,大音希聲。文化是學校特色的堅實根基,是學校發(fā)展的不竭源泉,是學校品牌的獨特魅力。在傳承浸潤一百多年優(yōu)秀學校文化的基礎上,學校于2008年開始致力于“真教育”實驗研究,全力打造以“辦真學、做真人、育真才、長真智”理念為核心的“真教育”文化,自覺追尋理想的教育、追尋本真的教育、追尋生態(tài)的教育,走素質教育的回家之路。2010年,宜興市教育局、《江蘇科技報》和江蘇省“名校文化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了“首屆真教育實驗研討會”,全方位展示了學校踐行“真教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在省內外形成了廣泛影響。2010年,學校被評為宜興市首批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2012年,學校被評為宜興市校園文化建設示范學校?! W校先后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雙有”活動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紅十字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讀書讀報先進集體、江蘇省科技教育先進學校、江蘇省中小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交通安全示范學校、江蘇省工人先鋒號、江蘇省模范職工之家、無錫市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先進學校、無錫市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先進集體、宜興市先進學校、宜興市管理規(guī)范先進學校、宜興市教科研先進學校、宜興市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宜興市體育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龍岡小學:位于江蘇省鹽城市龍岡鎮(zhèn),原名"龍岡市立第一國民學校",創(chuàng)辦于1904年(清光緒29年正月),校長劉元龍,1912年改名為市立第一高小學校,1915年(民國三年一月)又改名為第二國民高校,校長裔壽愷。1928年改名為龍岡鎮(zhèn)小學。1940年以前,在鳳凰橋南首的放生庵、彌陀寺一度借用作為校舍。1941年下半年,日寇逼近龍岡,為適應形勢,學校分散遷至農村堅持教學,校名為"龍岡鎮(zhèn)小學裔家舍分校"及三里橋分校、祁家舍分校、大李莊分校等四所,校舍借用廟宇、祠堂或民房,課桌均是學生自備的板條搭擱。1945年9月,日本侵略軍撤出龍岡,龍岡小學重新恢復設兩初、三高5個班,學生近150人,校址在鳳凰橋北首東側的同仁堂。1946年,學校停辦。1947年秋鹽城遭中共軍隊解放,龍岡小學重新建立,由鎮(zhèn)長徐金堂為首組織起校董會,校址設在油坊巷西首,學生又干部子女帶頭入學。1950年,班級逐漸增多,又發(fā)展了西校。 該校辦學歷史較長,有眾多知名校友。且該校重視素質教育,乒乓球教育尤為突出
新世紀小學是一所省級實驗小學,創(chuàng)建于1997年秋。學校坐落于美麗的城南河畔,占地面積27855平方米,建筑面積6420平方米。建有自然實驗室、美術室、心理咨詢室、圖書室、多媒體大教室、乒乓球室、音樂教室、計算機室、衛(wèi)生室等多個專用教室,師機比為1.67:1,生機比為10:1。學校于2007年在教育局批準下,成立了“新世紀少兒書畫院”和“新世紀少兒手獅舞藝術中心”。目前在校學生1315人,專任教師81人。教師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6.25%,本科以上學歷占53.75%,教師隊伍中市區(qū)級優(yōu)秀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23人次(其中六名市優(yōu)青)。 學校從2003年開始一直在思考學校的發(fā)展之魂,統(tǒng)領學校的教育思想發(fā)展,引領學校的改革。這個魂就是校訓:“至善” “至善”來源于《大學》三綱領中的“止于至善”。“至善”的基本內涵即指人應該追求人生最美好、最完善的品質境界。我們校訓中的 “至善”應包含兩個不同層面:一是師生的人生至善,二是辦學走向“完善”?! ⌒S栐杏碌霓k學理念: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他對前途的希望 校訓關照下的育人目標:德智雙全 身心兩健 文理兼通 學創(chuàng)俱能 校訓視野中的辦學特色:我校從“至善”校訓得到啟發(fā),將藝術教育與生命體驗教育想結合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獅娃英姿、器樂悠揚、翰墨飄香”,這三大藝術教育特色已成為新世紀小學面向社會的名牌產(chǎn)品,獅娃的演出在央視、香港鳳凰衛(wèi)視、江蘇等電視臺播放。2008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獲得成功。顧秀蓮副委員長在人民大會堂為我校獅娃頒獎。 校訓指導下的文化建設:強化生命教育,實現(xiàn)人生至善?! ∥倚i_展“生命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旨在通過此項工作,營造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育人環(huán)境,幫助廣大教師和學生了解生命現(xiàn)象、感悟生命價值、實現(xiàn)生命關照、綻放生命精彩,實現(xiàn)人生至善。在校長室的領導下,教導處、德育處、師訓處、教科室、總務處各司其職,分工合理,專人負責。最近,又率先在全區(qū)成立了學校“至善”校訓文化處,開辦了 “至善” 校訓學習班,各處室圍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團結協(xié)作,促使學校更快更好的發(fā)展。
南京市藝術小學(南京小紅花藝術團)是一所團校合一并隸屬于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全日制公辦學校(簡稱“小紅花”),創(chuàng)辦于1957年,是全國首創(chuàng)的集文化教育、藝術教育與舞臺表演于一體的少兒藝術學校。經(jīng)過幾十年的打造,鑄就了學校既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也是南京的教育名片。學校全面實行小班化教育,文化與藝術齊抓并舉,形成學校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 1.小班化教學深受喜愛,讓孩子得到個性化發(fā)展 學校歷年來追求小班化的教育教學,每班人數(shù)控制在25人以內,課程設置合理規(guī)范,教學過程傾注每個孩子的個性發(fā)展,讓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每位教師關注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以最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追求最有效果的教育成效,把新教育新課改的理念真正地落實到每一個角落,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挖掘孩子的每一種潛能,讓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動力得到激活。藝小的課堂,時時充滿歡聲笑語,讓孩子學得快樂,學得扎實,是每個藝小老師的追求! 2.藝術課程豐富多樣,讓孩子得到多元化發(fā)展 學校將校本課程分設三類:舞蹈、聲樂、器樂,藝術教學嚴格、規(guī)范,成為學校獨特的風景線,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演出,在全國各類比賽中屢屢奪魁。如舞蹈《年年有魚》、《彩蝶飛舞》、《百子嬉春》、《虞劍》、《嬉雨》、《山里娃》、《咔嘰咔》、《梨園俏妞妞》,表演唱《小小書畫家》、《戲曲聯(lián)唱》、《大書包》,童聲獨唱、胡琴演奏、古箏獨奏、民樂合奏、打擊樂《鼓趣》等多次奪得各類大賽的一、二等獎。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及各類綜藝晚會上,“小紅花”頻頻亮相,令觀眾贊嘆不已?! ?、舞臺實踐多樣呈現(xiàn),讓孩子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學校承擔著許多接待和外賓的到訪任務。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如周恩來、江澤民、鄧小平、胡錦濤等都看過“小紅花”演出。曾為世界上四十多個國家的元首作過專場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六十多次到訪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土耳其、南非、博茨瓦納、韓國、日本、新加坡、阿曼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博得了眾多外國朋友的贊嘆和喜愛,稱贊“小紅花”是“世界上最好的少兒藝術團體”、是“了不起的天才小藝術家”,并享有“蘿卜頭文化大使”的美名。 國內演出異彩紛呈,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和很強的觀賞性。曾多次在各類藝術節(jié)上推出少兒音樂歌舞晚會,如中國第六屆藝術節(jié)、上海第八屆、第十屆國際藝術節(jié)等,評價很高。如“小紅花”所擔綱的“2005年北京現(xiàn)代音樂節(jié)”閉幕式演出,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中評價:“演出展示了當代中國少兒藝術的新水平”。在剛剛結束的南京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小紅花”分別參加了開幕保障儀式、開幕式、閉幕式的演出及外賓禮儀的接待,孩子們光彩照人,為古都南京增添了風采?! ?、教育教學成績斐然,文化藝術人才輩出 長期以來,學校在市文廣新局的領導下及教育部門的關懷下,在文化學習中,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一等獎等;多次在南京市美詩文誦讀及英語短劇比賽中獲得金獎;2006年的南京市的中考狀元出自“小紅花”;2014年6月參加了玄武區(qū)的寫字比賽成績喜人,抽查的三年級獲得區(qū)排名第二,四年級獲得區(qū)排名第四,語文老師獲得區(qū)排名第一的好成績等等。在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上,藝小也被譽為“藝術家的搖籃”,如著名音樂制作人卞留念,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打擊樂大師李飚、影視演員梅婷和薛白等都是“小紅花”的驕傲。由于成績卓著,學校多次被評為南京市的有功單位,兩次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國少兒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小紅花”是快樂、是夢想、是希望,在古都南京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燦爛的現(xiàn)代文明中誕生和成長,在社會各界的關愛下必將越開越艷!【?! ∮枴俊〔W 問思 致美【辦學理念】 和諧教育,藝術修身,為每一個孩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素質基礎【辦學特色】 小班化教育,個性化培育,多元化發(fā)展?!拘! ★L】 文明、上進、和諧、發(fā)展【教 風】 為人師表,求新存真,關愛學生,激勵進步【學 風】 樂學善思,主動質疑,注重合作,求實創(chuàng)新 【校(團)歌】
長橋中心小學地處蘇州城南蠡墅古鎮(zhèn),北枕京杭運河,西依上方山麓,始建于1911年,同庚辛亥革命,至今已有百年歷程。 2012年9月23日,學校隆重舉行“百年校慶暨擴建竣工典禮”。擴建后的校園,占地面積75畝,建筑面積28000平方米,設施設備先進,可以吸納2000個孩子就讀,能有效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優(yōu)質均衡目標?! ∫话倌陙恚?ldquo;長小人”在百年銀杏的感召下,以自己的熱情、汗水與智慧傳承著“為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基礎”的教育理想,逐步形成了“和順、和悅、和美”的校園文化內涵?! W校以象棋、天文為特色教學亮點,并日益做強做亮,辦學成果日益顯著優(yōu)異。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象棋后備人才培訓基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教育基地”、十二五期間“首批江蘇省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等多項榮譽。
創(chuàng)建于1973年的鹽城市建軍路小學,現(xiàn)有40個教學班,近2500名師生。近年來,學校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堅持“健康第一,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理念,追求“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好的發(fā)展,讓每個家庭享有最大的幸福”的辦學目標,認真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緊緊圍繞“綠色、健康、文明、和諧”校園的創(chuàng)建目標,強質量,創(chuàng)特色,鑄品牌,教育、教學成果斐然,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這里有鮮明的辦學特色:依法治校、寫字育人、生活英語、健康教育;這里更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場所: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英語節(jié)、體育節(jié),學生放飛理想,學校收獲碩果。近年來,上百名學生折桂國際書法藝術賽,一千多人次在國內書法大賽獲獎,800余人次在省級以上游泳、跳水、乒乓球、棋類、科技等競賽中獲得一、二等獎。這里既是孩子成長的樂園,也是教師成長的沃土。學校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實施“領雁工程”、“青藍工程”,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觀念領先、學識淵博、業(yè)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學校有市、區(qū)級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25名。春風化雨潤桃李,優(yōu)質師資育蓓蕾。學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效益穩(wěn)步提升。
無錫市育紅小學,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愛國實業(yè)家榮德生、榮宗敬兄弟抱著“教育興業(yè)、實業(yè)興國”的理想先后創(chuàng)辦了十余所學校,育紅小學的前身——公益學堂與化新小學就此誕生。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多次蒞臨我校,進行專業(yè)指導。1926年10月9日,陶行知先生來到育紅小學,在學校度過了難忘的一天,寫下了《無錫小學之新生命》一文,盛贊我校當時的辦學模式與成績,并稱之為“無錫小學之新生命、中國教育之新希望”。 無錫市育紅小學,也是一所年輕的學校。2007年7月,隨著區(qū)域教育資源的調整,原育紅小學與原榮巷中心小學兩所百年老校合并成為今天的育紅小學。目前學校由四大校區(qū)組成,分別是龍山、公益、梅園和萬科,其中位于萬科魅力之城中的“育紅萬科小學”為新辦學校?! W校現(xiàn)共有個110教學班,293名教職員工,4400名學生。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shù)的60%,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88%;中高級職稱教師占總數(shù)的66%?! ∈兰o春風化雨,百年潤物無聲。育紅小學凝練了延續(xù)百年的辦學經(jīng)驗,以“智愛化新、為公益民”為校訓,確立了“化新教育”的辦學理念,即“春風化雨、日新月異”。“化新”曾是育紅在過去較長時期使用的校名。“化新”理念寓意著以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式,贏得學生日新月異的進步、教師日新月異的成長、學校日新月異的發(fā)展?! @化新理念,學校積極營造人文化、現(xiàn)代化、校本化的 “化新”校園環(huán)境,構建豐富多彩的“化新”校本課程,研究、實踐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化新”教育教學方法,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化新學子,努力讓每個從育紅走出的兒童,都能成為這樣的學子—— 精神面貌:質樸方正,儒雅大氣 個性特質:勇于創(chuàng)新,求新求異 人生境界:民族情懷,世界眼光 “化新教育”內涵豐富,目標遠大,我們已經(jīng)起步,相信有目標在前方,我們將自信跋涉,一路收獲!
銅山中心小學位于祿口街道銅山社區(qū)謝村街84號。學校始建于1933年,1996年易于現(xiàn)址,校園占地26680平方米,建筑面積8530平方米。目前,學校有31個教學班,在校生1180名,在崗教師總數(shù)94人,高一級學歷52人,占在崗教師數(shù)55.3﹪,高一級學歷在讀25人。 近年來,我校秉承"讓師生得到應有發(fā)展"的辦學理念,瞄準"在整體優(yōu)化中展現(xiàn)特色,在特色建設中促進整體優(yōu)化,讓學校成為區(qū)窗口、市有位、省知名的農村小學"的辦學目標,以科技教育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創(chuàng)了本地區(qū)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07 "區(qū)域教育現(xiàn)代化銅山中心小學辦學條件現(xiàn)代 學校的辦學條件達到了省標準化建設要求。近年來,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學校爭取資金80多萬元興建了13間綜合科技館、舞蹈房、美術室、自然實驗室、程控電話系統(tǒng)和校園音響,配套了食堂師生就餐的全部設備,更換了教室黑板、學校大門,改造了水電設施,進行了近3000平方米的綠化等。06年下半年,學校又投資近10萬元對師生食堂進行了達標改造,建設了排球場,架設電纜增加電力容量以保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正常使用。與此同時,我們又抓住創(chuàng)建"江蘇省合格學校"的機遇,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添置和更新了105萬多元的設備,分別是新購的750套鋼木結構的學生課桌椅, 274座的階梯教室,兩套多媒體設備和一個50座的網(wǎng)絡教室,一個可供10人同時使用的電子備課室,添置了1臺網(wǎng)管筆記本電腦和14臺辦公電腦,生機比達10﹕1。建設了校園監(jiān)控系統(tǒng),圖書條形碼系統(tǒng),學校圖書室藏書19350冊,購置了6臺大功率空調,新建了三處學生科技活動基地。本學期,又投入近80萬元進行了兩棟教學樓的屋頂翻建、墻面出新和鋼窗改造工程,教師新辦公座椅全部到位。在"校校通"工程基礎上,學校還將積極創(chuàng)建了屬于自己的"鄉(xiāng)村小學科技教育網(wǎng)"。兩年以來,學校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整個校園環(huán)境整潔,設施布局合理,技術裝備完善,師生滿意度高??萍继厣r明 以科技教育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校自"九五"以來一直努力探究的科教模式。經(jīng)過十余年的思考與實踐,科技教育已經(jīng)成為我校鮮明的辦學特色。 1、開發(fā)教育基地,讓環(huán)境滋養(yǎng)特色 近年來年,學校斥資二十多萬元建設了六大科技室,它們分別是:生態(tài)室、農具室、標本室、電子室、探究室和創(chuàng)造室。在生態(tài)室里學生們可以看到各種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在農具室里陳列著延續(xù)千年的農具模型;在標本室學生可以了解家鄉(xiāng)的土、石資源,認識中藥標本;在電子室里小技師們可以焊接各種電子元件;在探究室里小研究員們可以開展各項科學小研究活動;在創(chuàng)造室里展示著銅山小學近十年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作品。此外學校還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幾年時間里陸續(xù)開辟了肉鴿養(yǎng)殖基地、中藥栽培基地、生態(tài)林研究基地、七彩苗木培育基地、氣象觀測研究基地、百花園栽培基地、蔬菜種植研究基地等科技基地。學生在這些科技基地里養(yǎng)殖、種植、探究,開展了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場館、基地的建設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科技生活,為培養(yǎng)學生科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營造了積極的環(huán)境。 2、編著校本教材,讓課程引領特色校本教材是保證我??萍冀逃€(wěn)步推進的重要載體。我校開發(fā)的校本教材《銅小科技》每個年段根據(jù)科技素養(yǎng)的內涵從科技意識、科技知識、科技技能、科技品質四個方面予以不同的體現(xiàn),在教材編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側重點,既體現(xiàn)連續(xù)性又相互獨立,體現(xiàn)了不同年級段不同的學習特征,加強了校本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根據(jù)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課程中拿出一節(jié)課專門上學校的校本教材《銅小科技》。學生在科技課堂的影響下,在科技競賽的激勵下,其對科技的興趣更加濃厚,科技意識、科技知識、科技技能和科技品質也進一步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07年暑假前夕,我校又著手進行第四次的校本教材修訂,在保持教材原有優(yōu)點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聯(lián)系農村生活實際,還科技教育于生活,還科技教育于實踐,關注教材的目標體系,關注選文的內容特點,關注師生的可操作性,以保證教材在特色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3、探索科教途徑,讓活動強化特色 學科滲透和活動強化是我校探索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科技教育途徑。學校要求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各科滲透科技教育的訓練點,選擇好滲透的時機和滲透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靈活地開展學科滲透活動。與此同時,每周至少一節(jié)的科技活動課又是我校強化科技教育的最佳時機??萍蓟顒诱n根據(jù)科技教育的目標要求、內容安排,雖然有著自己的計劃性,但學校要求教師應把計劃性教育和結合學科課程的靈活性教育相結合,做到互補互進。為提高科技活動的教育效果,每年三月份的植樹節(jié)我校都要開展"小樹認養(yǎng)"活動;四月份開展愛鳥周活動;五月份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每年11月份為我校的科技節(jié),在長達一個月的科技活動中,學生搞一些小發(fā)明、進行一些小觀察、小研究,撰寫科技小論文、繪制科學幻想畫、舉行科技知識小競賽、聘請科技教育專家來校為師生開設科技講座等。除了做好常規(guī)性活動,學校在每學期還積極開展新鮮奇特的科教活動,如"空降雞蛋"活動、"千株同育"活動、"黑心山芋"研究、"種養(yǎng)殖活動"等,激發(fā)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興奮度。 4、參與各類評選,讓成果展現(xiàn)特色 在明確科技教育目標、實施三全策略、保障五項措施理念的引領下,學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被評為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04年更是作為南京市唯一一所農村學校,被評為首批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學校有23項小發(fā)明作品申報了國家專利,其中"環(huán)保節(jié)水免澆花盆"、"自行車省力腳拐"分別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金獎和第十七屆全國發(fā)明展覽會金獎,還有一百多項小發(fā)明作品在全國、省、市、區(qū)獲獎。學校的少科院先后被評為市十佳少年科學院和省優(yōu)秀少年科學院,少科院開展的小研究活動還連續(xù)三屆獲得全國海爾科技希望獎。學校通過聚力強化使科技教育活動掀起高潮,促進了學生科技意識的培養(yǎng),科技能力的提高,科學品質的形成,為學生的科學生活和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師生和諧共進 童年生活應該是陽光燦爛。學校有許多傳統(tǒng)的活動,如何讓老活動富有新意,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生命的記憶中留下難忘的一幕,我校一直在努力營造一個師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學校通過舉辦"愛漾家園,情暖鄉(xiāng)親"--全國勞模沈慶喜事跡報告會,力圖用身邊的榜樣教育身邊的人。學校號召師生像老支書那樣,愛自己、愛同伴、愛銅山的父老鄉(xiāng)親;愛班級、愛學校、愛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在榜樣的感召下,我校教師信守理想,執(zhí)著追求,以師能立足講臺,以師愛溫暖學生。在"百人訪千家"活動中,教師們能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尤其對"留守兒童"和"外來工子女"給予特殊的關愛,確保我校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在"兩免一補"活動中,學校除了按規(guī)定發(fā)放教育局助學券之外,還積極與社會各界聯(lián)系,多方爭取助學經(jīng)費,組織師生捐款捐物,為貧困家庭送去了溫暖。每學期開學時,學校都要開設貧困生"綠色通道",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減免,使貧困學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市婦聯(lián)、街道關工委的熱心支持下,學校先后聯(lián)系了10多家資助單位和個人,爭取幫扶資金2萬多元。學校還通過教師、學生的"獻愛心,助春蕾"活動,募集了一些衣服、文具和近3000元的助學金。在"學困生幫扶"活動中,我校教師、學生更是表現(xiàn)出極大的耐心和愛心,他們利用中午、放學時間,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傾注了許多的心血,用自己的真情感化著那些孩子瀕臨干涸的心田,讓他們感受到關愛、感受到進步的愉悅。教育質量趨前 回顧我校近些年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大體經(jīng)過了起步、發(fā)展和提高三個階段,逐漸由一所名不見經(jīng)傳的農村小學提升為江蘇省實驗小學,連獲四屆市省模范學校,先后榮獲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市德育先進學校,市首屆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市綠色學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省合格學校,省防震減災示范學校。學校少年科學院先后被評為市十佳少年科學院和省優(yōu)秀少年科學院等榮譽稱號,學校工會多次被授予區(qū)先進基層工會,學校職工之家被市教育工會授予模范職工之家。在區(qū)教育局組織的年度教學質量考核活動中,我校連續(xù)兩屆榮獲教學質量優(yōu)勝學校,辦學行為、辦學績效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蘇州市學士中心小學原名金門中心小學,創(chuàng)建于1907年8月,時為滿清光緒33年。原名為吳縣公立半日制學堂第一校,原址為石塔頭林則徐祠堂,后幾經(jīng)變遷,幾多移址,直到1978年才搬至現(xiàn)在的景德路403號,并更名為金門中心小學校,2011年9月更改為現(xiàn)名。2002年8月,在蘇州市區(qū)劃調整中,隨金門街道一起由金閶區(qū)劃入平江區(qū),隸屬于平江區(qū)教育文體局。 2009年暑假,平江區(qū)教育文體局對位于原金門中心小學西南角、由平江區(qū)政府出資購買的2000平方米的三層樓進行規(guī)劃設計,耗資200余萬元按省頒標準建成了2個音樂室、2個科學實驗室、2個美術室、1個隊室、1個機器人教室和1個近300平方米的多功能閱覽室?! ?009年9月,由于教育布局的調整和教育發(fā)展的需要,百年老校馬醫(yī)科中心小學與金門中心小學合并辦學。學?,F(xiàn)有21個教學班,在職教師62名,其中高級教師占88.7%,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占25%?! ∠冗M的辦學理念是學校發(fā)展的路標和基石,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形成了“靈性在這里創(chuàng)造,人格在這里升華”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建文化、創(chuàng)特色、鑄品牌、辦名校”的發(fā)展愿景;制定了“精管理、強隊伍、優(yōu)課堂、提質量”的工作目標。逐步達到——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發(fā)展,教師在“反思實踐”中成長,學校在“科學管理”中提高。 在悠久的辦學歷史上,學校曾出過犧牲于抗戰(zhàn)時期的烈士教師倪淑英,其革命事跡現(xiàn)陳列于蘇州橫山烈士陵園,我校師生每年清明前后必前往憑吊和祭奠(校歌中也有體現(xiàn))。學校還有一位至今健在的全國勞模教師徐烈芬,她于1960年參加全國勞模表彰會,受到時為國家副主席的劉少奇的親切接見 豐富的德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浸潤了一代又一代金門人,賦予了師生豐富的學識和睿智的理性。在歷任校長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辦學聲譽日盛,取得了許多喜人的成績。 特別是進入平江以后,學校先后被評為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蘇州市“巾幗文明示范崗”、蘇州市信息化示范學校、蘇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學校、蘇州市少先隊教育現(xiàn)代化示范學校、蘇州市語言文字規(guī)范學校、蘇州市信息化先進學校、蘇州市紅旗大隊、蘇州市藝術教育先進學校、蘇州市體育傳統(tǒng)學校、蘇州市綠色學校、蘇州市青少年業(yè)余訓練先進集體、蘇州市校務公開先進學校、蘇州市教育現(xiàn)代化學校、江蘇省“冬季三跳”先進學校等?! ?009年1月,學校成功申報并通過“江蘇省紅旗大隊”的驗收?! ?009年8月,被評為蘇州市第三批合格心理咨詢室?! “倌甑霓k學歷程,鑄就了百年的教育精神,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底蘊。金門中心小學將沿著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辦學之路,與時俱進,一路高歌,譜寫出更為華美的篇章!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關于華圖
新手指南
網(wǎng)站產(chǎn)品
公眾號
視頻號
備考群
投訴建議:
電話:400-8989-789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