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eijing.hteacher.net 2021-11-25 14:44 北京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1.非正規(guī)教育的概念:庫姆斯等人的陳述
非正規(guī)教育是繼正規(guī)教育制度之后,針對正規(guī)教育制度的問題而提出的教育形態(tài)概念。由庫姆斯等人所提出的關于非正規(guī)教育的經典定義是:任何在已建立的正規(guī)制度之外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不論它是單獨進行還是作為某種更廣泛的活動的重要特征——其意在于為確定的學習對象和學習目標服務。
從這以后,人們開始把非正規(guī)教育看做是對正規(guī)教育的補充、附加,甚至替代。同正規(guī)教育相比,非正規(guī)教育一般不大有結構性,組織形式較為分散,更具有工作與技能的傾向;目標有更大的針對性;時間比較靈活,成本較低;在教學方法上常常相對靈活,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習者的參與不受年齡限制而受興趣和機會的限制;與其說它是抽象的和理論的,不如說它是具體的和經驗的,應用更切合當地實際;教師的資格有很大的懸殊,這完全受正規(guī)的證書和訓練所支配,更多地由機會、傾向和經驗所決定。
2.非學校化社會:伊里奇的主張
“制度化教育”所暴露出的弊端,使得人們對學校本身是否有必要存在也產生懷疑。美籍奧裔學者伊里奇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甚至提出了“非學校化社會”的主張。
在伊里奇看來,教育是每個社會中的一個獨立的可變因素和社會矛盾中的直接因素。學校當前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它所受到的壓力使學校不能再成為替人類服務的和培養(yǎng)“樂天派性格”的真正的教育工具;學校正在為各種受壓抑的、互相隔閡的和失去人性的社會服務。因此,各種機構應該予以推翻,學校應該禁止開辦,從而便可以恢復人們在社會上被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剝奪掉的自由,便可以恢復人們對機構的控制及重獲在教育工作中的首創(chuàng)精神。沒有學校的社會遲早會引起社會的全面變化,很可能打破現有教育所陷入的惡性循環(huán)。
3.教育革命:中國非制度化教育的嘗試
中國的制度化教育是從西方引進的,其文化內涵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往往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致使堅硬的“制度化”的外殼里面缺少“制度化”的精神。一方面,可能由于內外關系和諧、妥帖、能夠彌補法律和制度的不足,因為畢竟法律和制度是抽象的和呆板的,人們活動的情境是具體的和多樣化的;但另一方面,一旦法律、制度等酌情處理,勢必喪失法律,制度應有的尊嚴,導致法律、制度觀念淡薄。
我國是在辦學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推行普及教育的,相比較而言,教育正規(guī)化和制度化的建設就更容易受到干擾;這一點可以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頻繁的教育革命運動中反映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育革命是一場代價高昂的非制度化教育的改革試驗,只不過它并不是如一些身處局外的外國教育家所想象的令人向往的教育改革運動,而是一場方向錯誤的失敗的試驗。它與西方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不同的是,它并不是產生于制度化教育發(fā)展成熟的時期,它所暗含的教育哲學思想與世界上許多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潮并不吻合,而且即使在西方制度化教育高度發(fā)達的國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始終未能像中國教育革命那樣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主流。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由中國特有的國情所決定的。
在正規(guī)學校教育還沒有經過充分發(fā)育的情況下,就采取了一種極端的非制度化的教育革命措施,不但“革命”的目的未能達到,而且把現代制度化教育賴以生存的社會政治條件給破壞掉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這種狹隘的經驗主義惡性發(fā)展,達到反邏輯反常識的荒誕程度。最為典型的做法莫過于“開門辦學”了。這種做法,把“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的基本規(guī)律,視作“三脫離”(脫離無產階級政治、脫離生產勞動、脫離工農),主張以“開門實踐”代替“學校教學為主”,即讓學生大量地直接地參加政治活動和體力生產勞動。開門辦學的結果幾乎是取消了學校、取消了教學,以所謂的“社會大課堂”取代了現代課堂教學,以“在實踐中學本領”取代了學習書本知識,以“學生自己管自己”取代了向教師學習??傊M隘庸俗的“實踐經驗”,被強調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體力勞作的經驗被上升為一般的普遍意義的東西并被到處搬用。結果,從實際出發(fā)恰恰脫離了現實的廣闊的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演繹了中國教育制度史上災難性的一幕。
4.學習化社會:終身教育的理想
自20世紀60年代西方教育家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之后,終身教育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上的認可,并成為當代國際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終身教育最初被有些人認為足制度化教育的擴充,而事實上,終身教育代表了一部分人試圖取代“制度化教育”的一種理想。從終身教育含義演變上,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終身教育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最初,終身教育只不過是應用于一種較舊的教育實踐即成人教育(并不指夜校)的一個新術語;后來逐漸地把這種教育思想應用于職業(yè)教育;隨后又涉及到在整個教育活動范圍內發(fā)展個性的各個方面,即智力的、情緒的、美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修養(yǎng);最后,到現在,終身教育這個概念,從個人和社會的觀點來看,已經包括整個教育過程了。
因此,終身教育就變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達方式、一切階段的教學行動構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關系時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現方法。
教育形式化、實體化以至制度化,畢竟是人類教育文明的巨大飛躍,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經階段。而當教育越來越正規(guī)化且成為現代人觀念中的教育的模樣時,它在普遍地提高了人類文明的水準,解放了人的同時,又擴大了人與人之間文明水準的差距,使教育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喪失自主性,喪失自然的求知欲望。這樣人在從非形式化教育過渡到形式化教育,從前制度化教育過渡到制度化教育,形成獨立的大規(guī)模教育系統(tǒng)之后,又在新的基礎上轉而提倡非實體化、非制度化、非體系化。
練習題
1.有助于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是( )。
A.制度化教育 B.學校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家庭教育
1.【答案】C。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非制度化教育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這種制度下我們更有可能構建學習型社會。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張欣
上一篇: 教師招聘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