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第七中學校坐落在興化平原與山區(qū)的接合處梧塘鎮(zhèn)東街區(qū),東迎曉日,西望筆架,眺壺山,北鄰公路,是所交通便捷、風景宜人、歷史悠久的老完中。其前身博文財經(jīng)學校創(chuàng)建于1944年,后學校更名為莆田七中、五·七中學、梧塘一中,現(xiàn)又重新起用校名“莆田第七中學”。學校已培育出我省乃至我國各條戰(zhàn)線眾多出類拔萃的人才,曾以其卓越業(yè)績彪炳史冊,聞名遐邇。她似興化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為世人所津津樂道。至今,她已跨過60年的滄桑歲月。 近年來,學校班子和衷共濟,群策群力,勵精圖治,致力于三級達標重振“博文”雄風,帶領學校步入新時期發(fā)展的快車道,取得了良好的高、中考成績。學校堅持“德育為本,教學為主,全面發(fā)展”的辦學宗旨,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使學生勤學老師樂教蔚然成風。97屆文科考生陳智軍獲原莆田縣英語類總分全縣第一名;98屆理科考生許春聰以高分蟾宮折桂,喜獲莆田市“方偉廉獎學金”;99屆文科考生許雪峰又以原莆田縣普通完中文科類總分第一名的佳績,再奪“方偉廉獎學金”;2000屆至2002屆考生高考均超額完成原縣教育局下達的高考指標,上省專線比率均超55%,上本科人數(shù)尤為可觀。2003屆高考更上一層樓,除上本科總數(shù)比率在同類學校中位居前列外,多位同學考上重點大學;專科上線率達89%。在硬件建設上,學校領導又多方籌劃,成績斐然。學校爭取到新加坡林、劉、王三位先生120僑資,興建了一座雄偉壯觀的集辦公、教學、實驗于一體的五層綜合樓。之后,僑胞林先生增設100萬“林金缽先生獎教獎學金”,使這成為教學的強勁后盾;學校斥資14萬元組建了電腦室;2000年籌資70萬元建造了生活設施齊全的四層學生宿舍樓,面積1489㎡。嗣后,再爭取到僑資5萬港幣組建了“陳玉書先生語音室”、林金缽、劉成樓倆先生捐款6萬人民幣興建新校大門,進一步完善了學?;A設施。 2001年秋新班子上任后,以沖剌三級達標校為已任,縱橫捭闔,內(nèi)強管理,外疏環(huán)境,恪守“團結、勤奮、嚴謹、求實”的校訓,進行各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贏得各界群眾良好的的口碑。學校主要領導在管理上狠下功夫:(1)加強行政隊伍自身建設,要求行政加強服務意識、效率意識和團結精神,確保其發(fā)揮學校工作主心骨和領頭雁作用。(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抓師德師風,鼓勵教師“專”升“本”,建章立制,獎勤罰懶,獎優(yōu)罰劣。(3)千方百計注重抓教學及課改中心任務,堅持“高、初中并重”“兩條腿走路”的辦學原則;教學中提倡研究性學法的運用,注重師生互動和“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極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4)引入競爭機制,激發(fā)大家進取心,為每位教師提供晉升的機會。繼學校“三處一室”行政人員競爭上崗后,學校對工會班子和各教研組長人選也實施競爭上崗,真正為德才兼?zhèn)涞慕處煷罱ㄊ┱共湃A的平臺。 目前,新班子與時俱進,雄心勃勃,加快發(fā)展步伐,力爭在今年60周年校慶時實現(xiàn)三級達標,使學校的發(fā)展進入一個新時期。為此,新班子除加強軟件建設外,正極力完善學校硬件建設。經(jīng)多方籌措,造價80萬元的教工宿舍樓及斥資140萬元的校友樓(新教學樓)已投入使用。我們還征地33畝,籌資200萬元已擴建400M標準運動場;籌資500萬元建造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科學樓,進一步推動素質(zhì)教育進程?,F(xiàn)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和200臺電腦。2008年4月升格為福建省三級達標中學。校園現(xiàn)占地面積57533平方米,校舍面積24311平方米,綠化面積3555平方米。現(xiàn)有教職工169人,其中高級教師50人,中級教師50人;40個教學班,學生1959人。 學校整體布局合理,常年綠樹成蔭,環(huán)境靜謐優(yōu)美。擁有符合省達標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電子備課室、圖書館、閱覽室、美術音樂專用教室;設有校園廣播網(wǎng)、閉路電視網(wǎng)及百兆以太網(wǎng),配備電腦170部;館藏圖書6萬余冊;建有標準400M跑道田徑運動場、籃排球場、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等。各種設施齊全,功能完善。 梧桐棲鳳、塘淵臥龍。站在全新的起跑線上,學校秉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教學為重、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民主管理、規(guī)范辦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努力提高整體辦學效益,同時愛國僑胞捐獻的100萬元 “林金缽先生獎教獎學金”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強有力的助動力。高、中考成績逐年提升,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屢獲佳績。07年高考大專上線193人,上線率76.6%,本科上線45人,4位同學考取本科一批,理科最高分593分,居全區(qū)第38名,文科最高分552分,居全區(qū)第44名;07年中考66位同學考取一級達標校,最高分445分,名列全區(qū)第二名。07-08學年在數(shù)學、理化生奧賽及其他學科各類競賽中,有39人次獲得市級以上獎項,3人次榮獲省奧賽三等獎;高中學生開展各類研究性學習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收到良好的成效。 2003年至今,學校先后被授予省先進教工之家、市先進教工之家、市素質(zhì)教育優(yōu)秀學校、市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定工作優(yōu)秀學校、市網(wǎng)絡文明教育先進學校、市學校安全專項整治百日會戰(zhàn)先進集體、區(qū)文明學校、區(qū)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
南安市實驗中學(Nana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創(chuàng)辦于1999年9月,是一所由南安一中高、初中分離而創(chuàng)辦的市直初中校。學校坐落于市區(qū)西北角,占地面積6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21700平方米,綠地面積26680平方米,擁有標準400米運動場,功能分區(qū)科學合理,建筑布局層次有致,構建了“藍天·白云·紅墻·綠地·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獨特校園風格;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統(tǒng)一。學?,F(xiàn)有38個教學班,學生2300多人?!W?,F(xiàn)有正式教職工132人,專任教師117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30人,中學一級教師61人,中共黨員42人,研究生學歷2人,本科學歷98人,專業(yè)合格率達100%。現(xiàn)有省級表彰的優(yōu)秀教師4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骨干教師2人,泉州市學科帶頭人8人,泉州市骨干教師38人,泉州市教壇新秀3人,南安市學科帶頭人8人,南安市骨干教師11人,南安市教壇新秀12人,有22人次獲得福建省、泉州市的表彰,教師發(fā)表于CN刊物的論文300多篇,各級各類業(yè)務技能競賽獲獎500多人次。教師隊伍結構層次合理,文化素質(zhì)與職業(yè)道德高、教育管理與教學科研能力強。
龍海蓮花中學,建立于民國,最開端名為南院小學。 建國后改名為海澄嘗試小學。 80年9月前是“海澄嘗試小學” 81年9月正式改成了“蓮花中學”,相沿自今。 龍海市蓮花中學——九龍江干、海澄月港的一所魅力四射的黌舍。現(xiàn)有30個班級,門生人數(shù)1800多人,教職員工107人。 二十多年的厚積,引進蘊育多量資深西席,學習、糊口園區(qū)不竭擴展,教誨環(huán)境、教誨設施日臻完美,慢慢建立構成譽響一方品牌——帶來了近幾年的薄發(fā):教誨質(zhì)量位居龍海市前線,門生在插手學科等竟賽中,國度、省、市級嘉獎均榜上馳名,西席論文和科研服從多次在多級刊物頒發(fā)并獲獎,黌舍和西席多次被評為省、市級先進個人和小我,“創(chuàng)特性、樹品牌、辦名校”的目標將穩(wěn)步完成。 對峙“讓每個門生都獲得全面生長”的均衡生長教誨理念,蓮花中學將從辦理體制、師資程度、辦學前提等諸方面動手停止全方位的“進級”,與時俱進的“蓮花”將以極新的面孔揭示在您面前。
平和第一中學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簡稱平和一中。前身是平和私立東溪初級中學、私立雙十初級中學、私立文成初級中學、私立大誠中學和私立新民中學。是省級“花園式”學校?! ?927年春,琯溪地方賢達林友梧、蔡坤一、蘇玉賓、林際泰等倡辦“私立東溪初級中學”。籌法幣2萬元,選擇琯溪中山公園左側一片曠地,動工興筑校舍。1929年秋,校舍落成,有辦公室、 教師宿舍,教室計12間和一座禮堂。同年10月4日,與中山公園同時舉行揭碑典禮。10月10日,正式開學,學生近百人,教師二十余人,聘張際升為校長?! ?937年10月,廈門私立雙十初級中學遷入平和琯溪鎮(zhèn),借用私立東溪初級中學校舍,招收平和及閩南沿海各地學生入學。1939年11月,成立新校董事會,劃原東溪初中校產(chǎn)為雙十初中使用,改校名為私立雙十初級中學,省府派賴德淵為校長。校董會籌款擴建校舍14間,后又續(xù)建崇德樓一座10間。在校生256人,教師三十余人??箲?zhàn)勝利前夕,學生增至六百余人,成為抗戰(zhàn)后方一大學府?! ?946年6月,雙十初中奉命遷回廈門。原雙十初中校董盧祖澤等14人,組建校董會,成立平和縣私立文成初級中學。9月,招收一年級新生108名,加上雙十初中委托附讀的初二、初三年學生260名,在校生總數(shù)368名,聘用原雙十初中部分教職員執(zhí)教。至1949年夏,文成初中擁有禮堂一座、辦公樓、教師宿舍、教室計36間。校長為林際泰?! ?944年,香港私立大誠中學創(chuàng)辦人賴文清,通過平和縣國民黨黨部的幫助,成立大誠中學平和分校籌備會。1945年2月,香港私立大誠中學由永定遷入平和琯溪西山李氏祖廟(現(xiàn)校址),就地招收高一學生50名。同年秋,又招高一、初一各一班,成為平和第一所完全中學。而后,在李氏祠堂對面增建教室6間。1948年更名為平和縣立大誠中學。
建甌市東峰中學建立于1958年,始稱建甌三中,1966年改名為東峰中學。1971年增設高中部,1997年因東峰鎮(zhèn)新布點東峰二中初級中學,黌舍改名為東峰一中。2002年8月建甌市當局對東峰鎮(zhèn)中等教誨停止布局調(diào)劑,高中部遷出獨立辦學,原東峰二中(初級中學)同時并入,又改名為東峰中學。 黌舍位于松溪河邊,東峰集鎮(zhèn)東側,占空中積60畝,當今有36個講授班,門生1680人,教職工130人,此中中、初級西席68人。 在新的汗青期間,東峰中學進一步擔當和發(fā)揚良好的辦學傳統(tǒng),建立“對門生賣力,為鄉(xiāng)村辦事”的辦學看法,弘揚“文明、勤奮、務虛、向上”的校風,大力加強文明扶植,主動推動本質(zhì)教誨,獲得卓著的成績。 2002年以來,門生五次插手建甌市中小門生田徑活動會,三次獲得初中組總分第一名,一次獲得第二名。每一年門生插手中考,上一中正取耳目數(shù)都超越百人。07年中考又有新沖破,上一中正取線120人,全市中考總分前十名的門生東峰中學占了5人。05年黌舍被南平市教誨督導室評審為“本質(zhì)教誨先進校”。 杰出的校風,凸起的辦學服從,博得社會的贊譽,《閩北日報》、《福建教誨》、《福建日報》比來幾年來別離以“另有工夫在教外”、“不一樣的投止生糊口”、“鄉(xiāng)野學園的多彩文明”為題報導了東峰中學的辦學特性。07年,黌舍還被福建教誨廳保舉插手了教誨部與中心電視臺結合停止的“風采校園”展播活動,在中心電視臺揭示建甌市校園文明扶植獲得主動服從。
松溪二中創(chuàng)辦于1975年的黌舍,是我縣獨一一所范圍最大的完中。它承擔初中任務教誨以及高中教誨的兩重教誨講授任務。黌舍現(xiàn)有教職員工173人,在校西席中本迷信歷占兼任西席總數(shù)80%以上;全校共有49個講授班,在校門生2700多人。黌舍于2004年4月升格為福建省三級達標黌舍。黌舍持續(xù)六屆(第四至第九屆)被評為南平市“文明黌舍”、市“綜合管理”先進單位、2001—2005年市“法制頒布發(fā)表道育”先進單位等。 黌舍依托多元教誨理念展開教誨講授,以“德育首位、教研先導、講授為主”的目標,盡力推動本質(zhì)教誨,主動投入新一輪課程鼎新實際。以“人本博愛”為校訓,以“大家都能夠勝利,大家都能夠成才”為教誨理念,以“統(tǒng)統(tǒng)為了門生,為了統(tǒng)統(tǒng)門生,為了門生統(tǒng)統(tǒng)”為辦事理念。比來幾年來, 在下級帶領的體貼和支撐下,辦學前提獲得了極大的改良。目前黌舍具有全縣最初級的教誨講授物質(zhì)資本、人才資本和育人環(huán)境。同時,黌舍具有一多量老態(tài)龍鐘的優(yōu)良西席,在楊德建校長的帶領下,顛末全校師生的共同盡力下,黌舍辦學質(zhì)量獲得了逐年進步,近四年中考成績重點中學升學率一直在全縣首屈一指,高考省專上線率年年達80%以上,本科上線率年年都有汗青性的沖破,為培養(yǎng)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扶植者、為松溪的孩子走出大山做出了嚴峻的進獻。 2004 年,為滿足松溪縣群眾對教誨的需求,縣委、縣當局決定松溪二中遷址重修,新二中按省二級達標黌舍標準扶植。新二中的遷建事情同時也獲得了省、市等各級群眾當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撐,汪毅夫副省長和市委、市當局帶領都曾多次到臨考查松溪二中“遷建”事情,并對二中遷建賜與資金上大力支撐。黌舍占地110畝,修建總面積達22700多平方米。2006年8月,統(tǒng)統(tǒng)扶植項目全數(shù)完工,并于9月投入利用。 新校的完工使黌舍站在了一個新的出發(fā)點上,面對著新的任務和新的應戰(zhàn),是對疇昔劃上一個頓號的同時,也是揭示新的教誨質(zhì)量的一個出發(fā)點。這是一所指日待興的黌舍。新一代的松溪二中人必將更加刻苦勤奮,松散務虛,勇于創(chuàng)新,奮勇拼搏, 為松溪教誨添寫更加光輝而光輝的汗青!
福州銅盤中學創(chuàng)辦于1975年,是一所省二級達標中學,學?,F(xiàn)有教職工177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43人,一級教師78人 ,省市骨干教師30人,初、高中共有45個教學班,在校生達2135人。學校占地面積19427.7平方米,教學設施完善,近幾年先后投資2000多萬進行校園建設,擁有多功能教學樓、實驗樓、電腦室、語音室、圖書館、廣播室和計算機網(wǎng)絡,班班有多媒體設備、廣播系統(tǒng)和計算機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實驗器材按國家Ⅰ類標準配備,建有250米環(huán)形塑膠大操場,各種配套設施齊全,學校布局合理、環(huán)境優(yōu)雅、文化氣息濃厚,校園綠樹成蔭,為莘莘學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校確立了“以尊敬喚起自尊,以成功重塑信心,用意志贏得榮譽,用規(guī)律提升成績”的辦學思想及“建設具有特色的一流學校,為每一學生人生成功奠基”的辦學目標。學校以“博學敦行 求是致遠”為校訓,彰顯“雙擁共建”辦學特色,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教育教學質(zhì)量逐步提高。中高考成績喜人,連續(xù)四年獲得福州市中考四率表彰,高考兩次獲得福州市“高考教學效益優(yōu)勝獎第一名”稱號。學校先后獲得福建省第九屆文明學校、福建省第十屆文明學校、福建省愛國擁軍模范單位、福建省優(yōu)秀青少年維權崗、福州市雙擁共建先進單位、福州市教育系統(tǒng)收費規(guī)范單位、福州市暑期青少年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福州市少先隊紅旗大隊、福州市“三八紅旗集體”、福州市教育系統(tǒng)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州市實施素質(zhì)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福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校、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樣本校、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
永泰一中是一所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她坐落于永泰縣城龍峰山麓,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才輩出。校園松樟交柯,綠蔭成片,因勢矗立,錯落有致。學校分南北兩區(qū),共有86個教學班,學生數(shù)近5千人,其中北區(qū)現(xiàn)有53個教學班(初中部23個班,高中部30個班),學生數(shù)2850人。它以現(xiàn)代教育育現(xiàn)代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嗄陙恚捞┮恢袌猿稚鐣髁x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實施素質(zhì)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創(chuàng)辦以來,為社會輸送了三萬多名優(yōu)秀畢業(yè)生。1978年學校被認定為莆田地區(qū)重點中學,1981年被認定為省重點中學1992年被定級為省三級達標校,2004年5月升格為省二級達標學校,自1993年以來連續(xù)被授予第五、六、七、八屆省文明學校,2000年以來連續(xù)被評為第二、三屆省警民共建先進單位。 如今的永泰一中已成為辦學規(guī)模宏大、教學設備齊全的園林式的現(xiàn)代化學府。學校分南北兩區(qū),共有86個教學班,學生數(shù)近5千人,其中北區(qū)現(xiàn)有53個教學班(初中部23個班,高中部30個班),學生數(shù)2850人;南區(qū)現(xiàn)有33個教學班(初中部14個班,高中部19個班),學生數(shù)1878人。全校公辦教職工285人。校園總面積184畝,農(nóng)場面積23.5畝,現(xiàn)有。擁有高中教學樓(逸夫樓)、初中教學樓、科學樓、理化生實驗室、體音美專用教室等教學設施。,擁有高中教學樓(逸夫樓)、初中教學樓、田徑運動場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校舍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學生食堂900平方米。2002年落成的科學樓,是一座結構合理、功能齊全、規(guī)模宏偉的綜合實驗樓,各層理化生、電腦、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設備均達一級學校的配置標準,價值達700多萬元。學校圖書館藏書量達7萬5千多冊。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簡稱南安一中,創(chuàng)辦于1939年秋,校園面積145畝。目前教職工235人,2006年時有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45人,設有54個教學班(高一年18班、高二年18班、高三年20班),學生3000多人?! ∧习驳谝恢袑W地處閩南金三角。學校自1939年創(chuàng)辦以來,在上級領導、愛國僑胞、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逐漸發(fā)展,日趨壯大。學校于1955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1997年晉升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1999年由完全中學改為高級中學,2003年被確認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級中學”。學校占地145畝,設有54個教學班,學生近3000人,教職工242人(2013年)。現(xiàn)為 “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中小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群眾性體育先進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示范校”“福建省模范職工之家”“福建省首屆文明學校標兵”“福建省實施素質(zhì)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關于華圖
新手指南
網(wǎng)站產(chǎn)品
公眾號
視頻號
備考群
投訴建議:
電話:400-8989-789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